足迹
朱标朱元璋黑粉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581章草原禁运令(第1页)

草原。天气渐渐变冷,集结在大明边境的草原各部粮草已经十分短缺,走投无路之际只能向边境发起冲击。大明在辽东早已调集了不少兵力,并且足足备有半年的口粮。真要打起来,草原绝对占不到任何优势。草原边境。猛可帖木儿在大帐内坐立不安,不知到底要如何处理辽东平原之事。此次草原各部集结,全是由他一手撮合。本想借着明军攻打东瀛时在边境捞点好处,却没曾想大明竟不到一年时间就把东瀛给收拾的服服帖帖。猛可帖木儿心中清楚,若是明军调集大军镇守辽东则草原绝对拿不到任何好处。瓦剌本就是想占领黑土彻底解决部落的粮食问题,但现在看来短时间内想要占领辽东基本上不可能。现在大雪将至,温度骤降,士兵们的气势也会随之而受到削弱。若是再不决断,只怕会两头皆失。……草原犯境的消息,很快就被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应天府。朱元璋为此事而头疼不已。这些草原的残余势力主要还是以骑兵为主,机动性非常强,想要一次性消灭十分困难。“皇爷爷,辽东城墙坚实根本不是这些骑兵能打下来的,他们进攻肯定也是捞不着任何好处。”“大明能打退他们一次,就还能打退他们第二次,皇爷爷不必太过担心。”朱雄英宽慰道。朱元璋如今已经年老,根本没有精力去处理辽东之事。这些残余势力来势汹汹,只怕会借此机会大闹辽东边境。“孙儿,你见咱什么时候怕过?”“咱只是担心大明会因此事而损失太多没必要的损失,现在辽东的情况可不容乐观。”“天气严寒,地势孤僻,无论是粮食还是兵力想要运送过去都是一件麻烦差事,每当想到此处咱就不免为之担心。”“咱倒是不担心能不能赢,只是担心会不会动摇大明之根基,现在大明周围的小国可都盯着咱们呢。”“自从打东瀛开始,这些周边小国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,咱最近又听说安南也开始闹不太平了,这等麻烦事加在一起,只怕会使辽东之事难上难。”朱元璋叹气道。说这话时,朱雄英能明显的感觉到老爷子在大喘气。最近老爷子的身体情况可不容乐观。头上几乎已经找不出一根黑发,就连走路也得处处让人扶着。这几月的事情实在繁多,老爷子几乎没安心过一天。讨伐东瀛,镇守云南,指挥使案,刺杀案,官员改制,修缮官道。这么多事堆积在一起,老爷子很难不被压垮。这般算来,还不知道老爷子能不能挺过去下个冬天。想到这,朱雄英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。对于草原之事,朱雄英还是想通过商业手段来争取优势。这样便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低回报高收入。老爷子的担心不无道理,现在刚刚打完东瀛,若是马不停蹄赶赴辽东,只怕军心难以振作。只能先通过商业手段干涉,最后逐步瓦解。其实,大明所能直接管辖的区域并不大。大明对辽东地区的统治其实并不稳固,皇权并没有太多涉及到此处。某种意义上来说,东北算的上是大明的附属国。也就是说,东北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自己身上,大明其实并没有太多干涉的权力。现在东北是愿意听从大明调遣,但若是草原占了上风,那一切都不好说了。明朝的统治疆域,也就仅仅比北宋强点,包含了西夏,幽云十六州以及大理等地。“想要彻底解决这些余孽,看来不动真格的是不行了。”朱雄英叹气道。他本想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收复草原,但就现在这种情况来看已经完全行不通了。这些草原余孽虽然势力不多,但集结起来的兵马也有百万之众。想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打服草原,根本不太可能。哪怕是用上二十年,三十年,朱雄英也觉得够呛。这些草原人的品性朱雄英十分了解。他们就如同草原上奔跑的野狗,只要你稍不留神就会被他咬上一口。哪怕是现在大明的军事实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,但面对这些灵活的骑兵,对付起来还是有些吃力。草原可不是平原,没有不动的靶子让你打。战争一旦开打,高速移动的草原人很难命中一发。次日早朝,朱雄英便向老爷子提交了自己的奏章。朱元璋看着奏章琢磨了半晌,过了好大一会才点头道:“既然大孙已经决定,那咱怎可能不支持?”朱元璋是个狠人。朱雄英的这番计策其实已经算的上是有些歹毒,但朱元璋不仅没有反对,反倒是大力支持。此计策里,朱雄英计划对草原进行全方位的禁运。也就是说,旨令一旦下达,大明的任何东西就全都无法运入草原。食盐,粮食,茶叶等物品也统统包括在内。若发现有人私自向草原运货,朱雄英给出的方案是统统诛九族。这惩罚可真够狠的,足以看出朱雄英对此事的重视程度。已经渐入冬季,草原需要许多粮食来做补充。他们过冬所需要的粮食几乎全都来自于大明,这个时候禁运无疑是扼杀了许多草原人的生路。禁运一旦下达,饥荒就会同步开始。到时候草原怕是要死上一大片。同时大明也严格禁止向草原运送钢铁和女人。钢铁还比较好理解,主要是为了防止蒙古用钢铁制作武器来对付大明。蒙古现在用的许多武器几乎全都是由钢铁筑成,没了钢铁相当于是断了蒙古的左膀右臂。包括一些做饭用的锅碗瓢盆也都是由钢铁制成,朱雄英用的这招计策足够绝。至于禁运女人,也是朱雄英的意思。草原上的女性并不多,想要娶妻生子就只能从大明买。不管是人贩子还是牙人,每年都会向草原卖出不少女人。由于女人的价格比较高,像父子,兄弟共用一个女人的情况也十分常见。